“总觉得喉咙有东西,吐不出来,也咽不下去……”前段时间,张女士来门诊就诊,迫不及待地诉说她最近几个月的苦恼:总觉得如鲠在喉,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诊所和医院,每次检查都说是慢性咽炎,吃了清咽利喉的药物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
医生为张女士做了喉镜检查,发现除了双侧声带稍肥厚、杓间区黏膜水肿外,无其他异常。询问张女士是否有反酸、打嗝、嗳气等症状,她说自己老胃病多年,最近确有反酸、打嗝,但没有像以前一样胃痛胃胀。随后的胃镜检查结果提示,张女士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,有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征象。医生告诉她,喉咙不舒服与她多年的胃病有很大关系。
“嗓子不舒服,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,这是慢性咽炎的表现”,这句广告词大家耳熟能详,很多人也是从这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慢性咽炎。其实这是不准确的,“如鲠在喉”也是反流性咽喉炎的表现。虽然和一般慢性咽喉炎的症状很相似,比如咽异物感、声嘶、慢性咳嗽等,但如果按照慢性咽炎来治疗,只能白费功夫,甚至到最后症状没有好转,反而加重病情。
反流性咽喉炎虽然症状表现在咽喉部,但根源问题在胃,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到咽喉部甚至以上部位引起的咽炎,发病原因与其他慢性咽喉炎不同。主因是胃酸、胃蛋白酶等胃内容物通过松弛的食管下括约肌异常反流到上呼吸道,引起黏膜损伤。此外,胃酸刺激食管远端的迷走神经末梢,引发咽部持续性清嗓、咳嗽等不适症状。
以前,反流性咽喉炎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症状之一。近年来,它已经成为被耳鼻咽喉科广泛认识的一种咽喉疾病。反流性咽喉炎病根在胃,症状主要在咽,白天坐位、立位比较明显;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症状在胃部,且夜间平卧时症状明显。此外,虽然两者都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,但由于食管及胃内有抗酸屏障的存在,食管内1天出现50次的反流都被认为是正常的。但在咽喉部,一周出现3次反流就能产生病理性损伤。门诊中70%-80%的咽喉反流患者,胃食管反流的量和持续时间都在正常范围之内,不至于产生“烧心”和食管炎等胃食管反流症状,但较为“脆弱”的喉黏膜上皮还是容易被反流的胃内容物损伤,出现咽喉部不适。
此类疾病患者会出现咽部异物感、梗阻感、痰粘感、咽痒、咽痛、咳嗽、持续性清嗓、声音嘶哑、发声疲劳、阵发性喉痉挛等不适。总觉得有异物如鲠在喉,但进食的时候异物感会消失。有时还会出现反酸、嗳气、打嗝等症状。
大家不要觉得小小咽炎不足为惧,当胃内容物反流到鼻腔、耳朵,患者还会出现鼻咽不适、鼻涕倒流、中耳炎等症状。在炎症长期刺激下,可能长出声带息肉、接触性肉芽肿、声带白斑,甚至发展为喉癌。
慢性咽喉炎患者中,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属于反流性咽喉炎。在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,反流性咽喉炎患者约占所有就诊患者的10%,约占所有声嘶患者的50%。
如此高的数据和当下人们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。比如人们不规律性进餐,晚饭过晚或睡前吃夜宵,喜欢吃油炸食物,好喝浓咖啡、浓茶和带气饮料等,都会加重咽部和胃部的刺激,反流性咽喉炎也会“找上门”。有些人长时间压力大、焦虑、抑郁会导致身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,食管上括约肌松弛,胃内容物就容易反流,刺激到咽喉部,也会引发疾病。
出现上文提及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到耳鼻咽喉科就诊,并完成“咽喉反流症状指数评分表”,进行喉镜检查、胃镜检查、食管24小时pH-阻抗监测。
反流性咽喉炎在治疗上坚持咽胃同治,建议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。患者可服用治酸药物4-8周。从中医的角度看,脾胃乃后天之本,脾不升清则咽喉部失于濡养,胃不降浊则浊气上犯,在西药治疗的同时,可以中药调理脾胃,滋阴润喉。中医强调一人一方,针对性更强,症状缓解更快。对药物治疗无效者,可以考虑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或内镜下射频治疗。
建议患者注重饮食调养,远离肥甘厚腻、生冷油炸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进食时应细嚼慢咽,切忌暴饮暴食。睡前1小时应避免进食。饭后不要立即躺下,至少应等待2小时,便于食物消化。夜间睡眠时宜适当垫高枕头,使上身抬高呈斜坡卧位,胃内容物就不易反流到咽喉部。还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嗓。
咽喉疾病三分治,七分养。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备几种养咽粥汤,如薄荷粥,做法是取鲜薄荷30克(干薄荷10克)、粳米60克,先熬粥后下薄荷煮沸,调味服食,适用于咽痛咽干者。无花果瘦肉汤,做法是取无花果5个、猪瘦肉250克,煮汤调味服食,适用于阴虚肺燥之咽喉部干痛者。生活中常见的银耳百合莲子粥适用于咽干肺燥者,川贝冰糖炖雪梨适用于咽干咳嗽有痰者。